找到相关内容308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能开东山法门

    无我’的法上,为‘我’所有叫惑,惑使人烦恼,烦恼就是贪欲、憎恨、痴、傲慢、犹疑、断见。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,业指行为(身业)、言语(口业)和思想 (意业)的活动。烦恼和业引出未来。以人生而论,有生...打算将古寺扩大,就去造访曹侯时的陈亚仙。慧能大师说:“僧到府上,想向施主化一坐具之地,可不可以呢?”陈亚仙问慧能:“大师的坐具,不知多少宽阔?”慧能将随身坐具拿给陈亚仙看。亚仙见是几尺宽的布巾,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83465456.html
  • 佛教成语汇编(二)

    乃觉知世间的。出南门,见一人病苦缠身、百节痛毒,乃感受到病苦可厌。出西门,见族类扶舆死人,并随车步行啼哭,遂感到死之可厌。即转辔出北门,见一着法服持钵的沙门步行安详,乃决心舍宫踰城、出家修行。 ...载皆同。下句多用“三界皆,我当安之。”亦有作“要度众生,生老病死”(《长阿含经》卷一)。或“今兹而往,生分已尽”(《西域记》)。  (摘自《新编佛教辞典》陈兵编着  四门游观  又作四门出游,或简称四...

    慧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0965494.html
  • 略谈中国佛教的伦理学说

    佛教认为,人生一切皆。《增一阿含经·四谛品》第二十五中说:“所谓谛者,生、病苦、死、忧悲恼、怨憎会、恩爱别离、所欲不得。取要言之五盛阴,是谓名为谛。”一个人生、、病、死皆是...些介绍和分析:  四谛说  四谛,即四个真谛。谛是“实在”或“真理”的意思。四谛就是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四个真理。谛是四谛的基础与出发点。谛认为人生一切皆。既然人生皆,那么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...

    许抗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0365722.html
  • 王恩洋:唯识通论

    故足悲。众生有何苦?曰:生,病苦,死,怨憎会,爱别离,求不得,一切无常五取蕴;广而言之有百一十, (见瑜伽) 约而言之曰苦苦、坏、行;佛视众生无处无时而非者,是故兴悲。兴悲何故说法?曰:为拔彼故说于法。盖众生一切由贪嗔恶行之所招也,贪嗔等行缘愚痴而起也;由愚痴352页故迷谬法性,由迷谬故兴起执著,由执著故而起贪嗔,贪嗔故恶行,恶行故招;将拔其,当拔其因,愚痴者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0968365.html
  • 王恩洋:心经通释

    易涉歧途。故当追溯源流,通论佛法。  何谓佛法?佛法者,探求世间真相,而与以究竟之解决者也。  三界有情、及彼所依根身器界,通知世间。彼之真相佛说云何?  佛言世间真相,而已矣。  所云者,生、病苦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一切无常五取蕴。如是八,略摄诸。生何故?逼榨故。住胎出胎,诸脏逼迫,寒热逼迫,坠地呱呱,报以号泣,生或不遂,母子同尽。何故?衰朽故。耳目不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0069131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六辑

    ;又如极端愤怒,使得身体因神经紧崩而导致晕眩或疲乏,即是由心引起身。  此身心交替,苦恼不断的作用,亦可以“八”-生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蕴炽盛,来加以分析:  (一)生-...的干扰,种种七情六欲的煎迫,造成懊丧悔恨,缠绵身心。其次,对于生命的无知,使得生存的本身充满著无奈、无能为力的苦痛。  (二)-老年的气力逐渐衰羸,形色逐渐枯丑,动止失灵,精神不振,甚至饱受他人的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870232.html
  • 禅茶一趣

    。  佛理博大无限,但以“四谛”为总纲。释迦牟尼成道后,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,谈的就是“四谛”之理。而“、集、灭、道”四谛以为首。人生有多少呢?佛以为,有生、病苦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...不涉言路”。学人问:“如何是赵州一句?”他说:“僧半句也无。”关于“吃茶去”有一公案:  一人斯到赵州禅院,赵州从谂禅师问:“曾到此间么?”  答:“曾到。”师曰:“吃茶去!”又问一僧,答曰:“不曾...

    源 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5671609.html
  •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

    受味、  受患、受离;如实观察故,于受乐着灭,着灭故取灭,  取灭故有灭,有灭故生灭,生灭故病死、忧悲恼灭  ,如是纯大聚皆悉得灭,是名「色灭、受想行识灭」  。 21  此处明白指出,禅修者必...取、有、生、  病死忧悲恼, 是名缘生法。.... 多闻圣弟子,于  因缘法、缘生法,如实正知、善见、善觉、善修、善入  。 28  此中指出,禅修者对于身心流转过程中的缘起及缘起法要  如实观察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0373973.html
  • 佛学常识

    集、灭、道’四类,这须要分开说明。 ‘’是心、身受到的痛苦;种类很多,略说分‘已定’、‘未定’两种。(甲)已定的有八:一、生,在母腹中作胎的时候好像坐牢狱。二、,风烛残年,身体衰败,精神昏沉...教义,以‘慈、悲、平等’三事为根本;以‘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、自净其意’三事为行持。前三事是体,后三事是用。 给与众生一切安乐,是名曰‘慈’。救拔众生一切忧苦,是名曰‘悲’。但是与乐拔的目标,是不分那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1176413.html
  • 白话—印顺导师之成佛之道

    (五阴炽盛)、生、病苦、死。此八之中,五取蕴是余七之根本。   而所谓的五取蕴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法,以此五法是由于众生过去之爱取烦恼取著而来,而使众生在此生死轮回中无有...。大梵天虽超胜于鬼神、欲天,但其以慢心住于禅定,以其有慢心故,终会堕落,而不能证入究竟涅槃,故亦不能作为我等众生之究竟皈依处。   有智慧之众生,为了了生脱死,永离轮回之,故而处处寻求究竟皈依处...

    宏正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1679378.html